主页 > 普洱茶文化 > 什么是普洱茶?很多茶友都误会了
2017年05月21日

什么是普洱茶?很多茶友都误会了

茶为国饮,也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。云南普洱茶是中国茶中最为独特的存在,它种种传颂于世的传说经历岁月洗礼而不断沉淀着,伴随着云南"世界茶源"一般至高无上的荣誉而愈发悠远。普洱茶发展至今,虽然仍然乱象纷呈,却也形成独具特色茶文化体系。接下来笔者便从普洱茶的发展历史、来由与定义三个板块来浅析"什么是普洱茶"。

一、普洱茶发展历史

业界公认,对于云南产茶最早的史料记载是在唐代,记于樊绰于公元683年撰写的《蛮书》中,其中《蛮书·云南志·管内物产卷七》中这样记到:"茶出银生城界诸山,散收,无采造法,蒙舍蛮以椒、姜、桂和烹而饮之。"看似寥寥数笔,却是对于普洱茶最早的记载,遵循中国茶惯用的命名方法,称为:银生茶。

宋代李石沿用了樊绰的说法,故在宋代依然称为银生茶。不过烹煮之法却在唐朝基础上又有改进,

元朝对于普洱茶来说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光景,当时有一少数名族语地名"步日部",后来称呼改写成汉语,即"普耳",后来耳加上了三点水,便成了"普洱",普洱一词最早就是来自于此。

明代关于云南茶的文字记载要多于前朝,明人谢肇淛于《滇略》中记:"士庶所用,皆普茶也,蒸而成团"。这是"普茶"一词首次出现于文字记载。明代文字记载基本可归为两类,一是散茶,如感通茶,湾甸茶与太华茶等;二是蒸而成团的普茶。

清代关于云南茶的文献记载集中涌现,清朝阮福《普洱茶记》记:"普洱古属银生府。则西蕃之用普洱,已自唐时。"清道光《普洱府志》"六茶山遗器"载,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,有"茶祖"孔明便来到云南,亲自教茶农在普洱府境内种植茶树的传闻。

清末以来,民国动荡时期,现代普洱茶加工技术萌芽,出现了多茶类的生产格局。传统历史地理意义上以普洱(即原普洱县,现宁洱县)为中心的普洱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,究其原因有三点:

一是普洱茶打破了集散地、精加工到贸易的生产格局,行政区划也由原来的普洱茶区分解为易武、勐海、临沧和普洱茶区,以及保山茶区等。

二是原普洱茶区的茶叶随着科技的进步,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制茶工艺;

三是由于近年的炒作与竞争,古老普洱茶山的名望有所下降,逐渐为新兴茶区所取代。

二、普洱茶的来由

关于普洱茶的来由,史上流传着很多故事和传说,笔者经过多方学习和查证,还是认为下面这个故事比较具备真实性:

乾隆时期普洱城内有一濮氏茶庄,一年岁贡之时濮氏茶庄的团茶又被普洱府选定为贡品。濮少庄主奉命送贡茶上京,告辞了父老乡亲与未婚妻后便上了路,由于时间仓促,且少庄主婚礼筹办也搁下了,导致他上路时心事重重,毛茶还没晒干就急匆匆压饼,装驮。等到了客栈拿出来看的时候发现茶饼变色了,从绿中泛白的青色变为了褐色,当时一行人都绝望了,甚至都想到了自我了断,但这时店小二因为偷喝了他们的茶发现滋味又香又甜,苦中回甘,便告知了几人。盛易祥。

他们决定把茶还是贡上去,待到乾隆品茶时,发现了茶饼圆如三秋之月,汤色红浓明亮的茶品,品完大为赞赏,询问之下知道了是普洱府的贡茶,便赐名"普洱茶",还大大赏赐了普洱府一行人。往后普洱茶的名字便流传了下来,皇宫中"夏喝龙井,冬饮普洱"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和传统。

三、普洱茶的定义

普洱茶作为云南省的地理标志性产品,从命名至今,关于其概念的界定解析一直众说纷纭,备受争议。直至官方于2008年出台了GB/T2111-2008普洱茶国家标准,该标准给普洱茶的定义是,"普洱茶"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,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,具备独特的品质特征。根据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,普洱茶分为普洱茶(生茶)和普洱茶(熟茶)两种类型。

该定义对普洱茶的地理区域、树种原料、加工工艺和品质特征四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:

1、地理区域

国家质检总局规定,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:云南省昆明市、楚雄州、玉溪市、红河州、文山州、普洱市、西双版纳州、大理州、保山市、德宏州、临沧市等11个州市所属的639个乡镇。

2、树种原料

在云南普洱茶的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,茶叶有大叶种,中叶种和小叶种,只有以大叶种作为原料制作而成,才能称之为普洱茶。

3、加工工艺

首先是晒青。普洱茶的晒干方式必须为日光干燥,即晒青。晒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普洱茶的酶的活性,以保证其后发酵工艺,这也是普洱茶与其他茶区分开来的关键性工艺之一;其次是后发酵,在晒青毛茶的基础上,普洱茶生茶紧压成型然后自然发酵,熟茶人工渥堆发酵,两种方式都属于后发酵工序,也一样区别于其他茶类的发酵过程。

4、品质特征

对于普洱茶来说,因为其独特性,不同的茶区以及不同的普洱茶类都有其独特的品质特征,生茶与熟茶也因为加工工艺的不同而有所区别。简而言之,每一种普洱茶都必须具备其独特的品质特征。

即便官方对普洱茶出台了标准定义,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,依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。比如布朗山地处国界边境,若按照国标定义进行分布,那是否可认为国界之内为普洱茶,国界之外为边境茶?再者倚邦古茶山大部分的茶叶都为小叶种,那是否代表着倚邦古茶山只能出产少量的普洱茶?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,人们也无法对其做出一个确定的结论。

最后,国标定义并未对普洱茶的分类做出规定,关于这一点人们众说纷纭,至今也未能有一个明确定论。现在关于普洱茶归类的众多的说法中,若根据其制作工艺来区分。未压制成饼的普洱晒青茶,其实更偏向绿茶类的生产工艺,不过晒青茶压制成饼后"越陈越香"的特性,却是绿茶不所具备的;而普洱熟茶由于其渥堆发酵偏向黑茶类,却在口感滋味上又与黑茶有很大的差异性。所以,还有很多普洱茶人认为,普洱茶不该归在六大茶类之中。

普洱茶知识与文化越了解才会越知其博大与深远,从明朝的"蒸而成团",到清朝集散地、精加工的商贸格局,再经历号级茶、印级茶、七子饼茶时代的过渡,是一代代先辈不断探索与创新革变的结果。
 2-140524125I6223.jpg